南 乡 子 · 南 北 短 长 亭
刘 秉 忠

南北短长亭,行路无情客有情。年去年来鞍马上,何成!短鬓垂垂雪几茎。
孤舍一檠灯,夜夜看书夜夜明。窗外几竿君子竹,凄清,时作西风散雨声。
工具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南北向的官道上短亭接着长亭,脚下的道路虽无情,但行走在上面的行人却有情。我年年骑着马来回奔波在这条道路上,可有什么成就呢?鬓边的短发渐渐白了几根。
我书斋里的灯仍旧独自亮着,夜夜读书到天明,陪伴我的只有窗外的几株君子竹,如此凄清,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
注释
短长亭:短亭和长亭的并称。
檠:灯架,台,这里用作量词。
君子竹: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君子竹”。
赏析
相传为李白所作《菩萨蛮》写行人归意云:此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本词起首即由此借来。此短长亭”,短亭、长亭,为古时设在大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此十里的里,长亭短亭。”谓十里一长亭,的里一短亭。古诗词中此长短亭”的意象历来是与羁旅漂泊之意连在一起的,本词中作者又进而在前面加了此南北”二字,使这长长的此行路”更显得漫漫不尽令人生愁了,因此作者谓之此无情”。路程本身距离的长与短,实为人的感觉,谓其此无情”更是人的情感的投射,所以这此行路无情”实在是此人有情”的表现,以此无情”衬此有情”更显出其此情”的强烈与深刻。接下来作品又从时间长久的角度来进一步写这此年去年来”的羁旅之苦。作者在另一首《南乡子》中写道:此游子绕天涯,才离蛮烟又塞沙。岁岁年年寒食里,无家。”这几句可谓这年复一年的此鞍马”行旅生活的注脚。令作者不堪的还不仅是这没有休止的漂泊之苦,更有一种老大无成而生命虚耗的憾恨,一语此何成”,已见词人憾恨之深;几许此雪茎”,更衬出其悲愁之重。长路漫漫,归期遥遥,匆匆行旅间,鬓丝已染霜雪而事业却无所成——游子漂泊的愁苦、憾恨与困惑就这活一层层地被推向了极致,弥漫于词中。
下片着重描写游子漂泊中孤清之怀。首二句述其寒夜读书的情景。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此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句似为词人所本,不过词中所写当为作者生活实情的描述。其中此灯”的意象是耐人寻味的。它照明的不仅是羁旅中的孤舍,实际上更有主人公那颗孤寂的心。在漫漫旅途上,也只有此书”能给他以慰藉,让他得以超脱那难忍的孤独和愁苦。有了这此一檠灯”,出个凄寒的词境也顿然增添了几分暖意。檠,灯架,烛台,这里用作量词。同时,这灯下夜读的情节也向人们展示了主人公清高雅逸的襟怀,下旬中的此窗外几竿君子竹”即是这种襟怀的象征。此凄清”一词很准确地道出了竹子那身处孤寒之境却不失清雅风韵的品质。古人称松、竹、梅、兰为君子四友,故而作者在这里直接称竹为此君子竹”,词人在此直道此君子竹”,其深意便在于表达对不为时困而凛然有节的古君子之风的仰慕与追求。煞尾处此时作西风散雨声”又从听觉感受上来写竹:西风飒飒,竹叶簌簌,好似风吹雨散一般。显然,这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此君子竹”那潇洒无畏的风神,传达出的是词人不惧孤寒不夺雅志的精神。竹声此时作”,余音不绝,语虽尽而意未穷。
与唐宋词中某些抒写羁旅情怀之作的明显区别是,词人没有陷于孤独悲戚的情感中而不能自拔,上片言漂泊之苦,作者极尽渲染之能事,但这只是一个铺垫,至下片则一此灯”擎而愁云散,述读书以明志,赋翠竹以寄情,表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可谓此哀而不伤”者也,正如王鹏运评刘秉忠词所云:此雄廓而不失之伧楚”(《藏春乐府跋》)。